
2016年09月30日 房小二网
建筑是凝固的历史,从建筑风格的变迁可以看出人们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。与其说时代造就了一种建筑,不如说是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。
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,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。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,正房朝南,东西两侧是厢房,另有耳房和小院。院中铺地砖,两旁可种树木花草,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。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。
1900年后,英、法、美、俄、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馆区,在天津租界内修建住宅,建筑风格多为欧式、日式。为便于外国人居住,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,高7层,红色墙面,以壁柱分隔,上有欧洲古典装饰。这是当时中国最高住宅建筑。
到了民国时期,城市中普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,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称为“冒险家乐园”的上海。当时,中国一些最富有的人已经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修建了花园别墅,抢占大城市的黄金地段,修建独院式高级住宅。房屋不高,大多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,房屋通常有壁炉、卫生设备、大小卧室、健身房、汽车间,周围环境特别讲究庭院绿化,有草坪、甚至有大理石的喷水池,被称为花园别墅。
西式建筑露峥嵘
1911年以前,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层。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(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)是一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,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,外形简洁明朗,外部不重雕琢,内部却装饰得豪华无比。沙逊大厦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上的大楼,随后短短几年间,上海又奇迹般地涌现了28座这样的建筑。
高层建筑是当时西方的时尚,影响了中国各大都市的建筑风格。
新村成为风景线
新中国成立后,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,建了新住宅区,在东郊和西郊,也建设了配套住宅。一般是独门独户,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。
这时期的新建民居,除平房外,大多数是低层的小楼,屋顶较高,达3米左右,有的高达3.5米,窗户却很小,不够畅朗,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间,没有厅,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,是借鉴了前苏联住宅模式。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称为新村,住户是普通职工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一开始,大批建筑设计材料被当作“封、资、修”的东西销毁;宝贵的建筑材料,包括高质量的钢筋水泥、大理石,被用来建造领袖像、“忠字碑”、“万岁馆”,无法顾及民宅建设。加之50~60年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建设不重视,延续到70年代末。建国已经30年,全国3400个城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.93亿平方米,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仅3.6平方米。大多数家庭,父母与子女住在一间屋子里,三代人、四代人同居一室也很平常。
改革开放加速居住品质提升
到70年代末,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,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,就是说,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,陈旧不堪,杂乱无章。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,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,子女多了住不下,院子里搭出个坯间,或者盖间小厨房,腾出来的厨房住人,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。于是,迫于人口与住房的矛盾,大杂院出现了。大杂院里通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,共用一个厕所,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,很不方便。
80年代,在全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上,数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最优越。深圳新建住宅每套平均建筑面积83平方米,比全国平均数高60%,比香港居屋计划高52%。与亚洲一流的日本相比各有千秋。日本住房建筑面积平均每套61平方米,但室内装修质量很高,尤其厨房、厕所设施十分讲究,属于小而精。
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多元化,住房改革力度加大,以为商品房、经济适用房、安居工程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体系开始形成,纳入了不同的投资、建设方式。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,国家不再限制住宅的最大面积,只对最低限额做出规定,以保障适当的居住水平,因此代表不同居住标准的住宅空前丰富起来,普通居住面积从4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不一而足。出现了高层、小高层、多层、低层高密度、联排、别墅等各种形式的住宅,在户型上除了传统的一室一厅。二室一厅、三室一厅之外,多厅和多卫生间的住宅更加受到欢迎。车库和工人房也成为一些住宅的标准配置。
人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不仅反映在城市中,而且百年来陈旧的农村住宅也面貌一新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1979~1985年,全国农村仅新建住房就达41亿平方米,平均每年6亿平方米。而1949~1978年的29年间,全国农村平均每年新建、改建住房仅仅1亿平方米。6∶1的比率来自于农村经济改革后农民生活富裕,以至“家家备料,村村动土”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建房热潮。住宅质量也与前迥异,有道是:50年代盖草房,60年代建瓦房,70年代加走廊,80年代砌楼房。
改革开放后,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.2平方米,超过了8平方米的目标。不仅如此,当时的“居住面积”是按照卧室面积计算的,90年代的住房,加大了客厅、厨房、卫生间、阳台的面积,较高档次的住宅还有餐厅、书房、储藏室,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。权威人士说,以实在的居住面积算,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已达18平方米。在大城市,出现许多花园式住宅,绿地面积达50%。
住宅迈进多元化发展时代
随着建筑、信息、通讯技术的急速进步,住宅发展将带来更多令人振奋的场景。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的广泛运用,令住宅质量更为安全、可靠;通过新型材料和设备对住宅性能的提升,令家居环境更为健康和舒适。
数字化深刻塑造着社会新的形态,信息、通讯技术的集成令智能化家居成为可能;同时,人的行为模式更为多元,住宅除了居住的基本要求外,还必须满足教育、娱乐、会客、健身、办公、储物等功能,住宅基于开放性空间进行模块设计不再是梦想,客户只需要在产品设计菜单中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模块,然后交给工厂生产、现场拼装即可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住宅形态和功能将更为丰富,出现小型化、可变化、适老化、健康化、智能化的趋势。
雪飞 2017年05月04日
雪飞 2017年05月04日
雪飞 2017年05月03日
雪飞 2017年05月03日
雪飞 2017年05月03日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