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天前 房小二

2025.10.22 星期三 天气:晴
近日,沈阳市正式发布《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体旅消费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以“文化产业有基础、体育有优势、旅游有特色”为核心,通过五大工程、15项具体行动,构建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消费生态体系。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辽宁省“文体旅融合提振消费”战略的落地响应,更被视为沈阳向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跃升的关键抓手。
消费进阶: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场景革命
《方案》明确提出“天天有场景、周周有活动、月月有亮点”的消费目标,其核心在于通过场景创新实现消费留存。以四季游活动迭代为例,沈阳将传统旅游线路升级为“踏青+赛艇”“避暑+厂BA”“冰雪+球迷”等复合型产品,既延续了“春天花正开”“冬日雪暖阳”等品牌IP的生命力,又通过“歌迷之都”“赛艇之都”等新标签抢占细分市场。数据显示,沈阳计划每年举办1500场以上活动,这一规模远超同类城市,其背后是对“活动即流量”的深刻认知——通过高频次、强互动的场景输出,将短期客流转化为长期消费力。 值得关注的是,消费扩容行动中“博物馆文创”“沉浸式剧场”等业态的引入,标志着沈阳正从“门票经济”向“体验经济”转型。例如,推动博物馆研发特色文创产品,不仅能提升游客二次消费比例,更能通过文化IP的衍生开发形成产业链闭环。而金融机构推出的消费券、满减活动,则通过政策杠杆撬动市场活力,形成“政府引导、企业让利、消费者受益”的良性循环。
全龄覆盖:精准切割消费市场的“千层饼”
沈阳的消费升级战略呈现出明显的“分层设计”特征。针对亲子市场,方案提出开发AR/VR亲子乐园、文物考古线路等,将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;研学经济则整合高校、科研院所资源,打造“历史+科技+工业”的多元化课程,瞄准中产家庭对素质教育的需求;银发经济则依托医疗资源开发康养旅居项目,甚至推出“银发旅游专列”,填补老龄化社会的消费空白。 这种“全龄服务”的布局,本质上是沈阳对消费市场“千层饼”结构的精准切割。以亲子业态为例,沉浸式剧场、主题民宿等产品不仅满足家庭消费需求,更能通过“儿童带动家庭”的裂变效应扩大客群。而研学经济的深耕,则与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底蕴高度契合,通过“工业研学”线路的打造,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消费资产。
科技赋能:数字技术重构消费生态
《方案》将“科技融合破圈”列为重点工程,明确提出发展元宇宙、AR/VR等新业态,打造沉浸式主题街区。这一战略与沈阳动漫产业的基础形成共振——通过支持原创品牌开发、引进电竞赛事,沈阳有望成为东北二次元文化的集聚地。而“低空+旅游”新赛道的开辟,如直升机观光、无人机灯光秀,则通过技术赋能突破传统旅游的空间限制,创造消费新场景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首发经济的布局。全年引进100家以上品牌首店,结合“沈阳首发季”活动,沈阳正从区域消费中心向“新品首发地”升级。这种转变不仅能提升城市商业能级,更能通过首店经济的“虹吸效应”吸引高端消费人群,形成“消费-品牌-城市”的良性互动。
要素聚合: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跨越
在保障措施中,沈阳提出“优化整合市、区县两级政策资源”,重点支持新业态培育和消费场景创新。例如,金融助力行动鼓励开发文旅专项信贷产品,项目引育行动则面向京津冀、长三角开展精准招商。这种“政策+市场”的双轮驱动,既能通过顶层设计破解发展瓶颈,又能通过社会资本激活市场活力。 而职工乐游行动的推出,则显示出沈阳对消费潜力的深度挖掘。通过落实带薪休假、发放专属消费券,沈阳将2.8万基层工会会员转化为稳定消费群体,这种“单位福利+市场消费”的模式,为文体旅消费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。
国际化视野:入境游突破的“沈阳方案”
在服务环境创优工程中,沈阳明确提出“引客入辽”“引客入沈”战略,通过举办全球推介会、优化免签政策适配产品,直指入境游消费短板。而离境退税商店的扩容、海外媒体账号的宣传,则显示出沈阳从“区域竞争”向“全球竞争”的野心。这种国际化布局,不仅能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,更能通过外汇消费的增加优化经济结构。 沈阳的方案超越了传统旅游城市的定位,其核心在于通过“消费场景革命”重构城市经济逻辑。从四季游活动的迭代到全龄消费的覆盖,从科技赋能的破圈到国际化视野的拓展,沈阳正以文体旅融合为支点,撬动城市能级的全面提升。随着方案的逐步落地,沈阳不仅将成为东北消费的中心,更可能为中国城市转型提供一份可复制的“文体旅融合范本”。在这场消费升级的浪潮中,沈阳正以“排头兵”的姿态,书写着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故事。
热门推荐






秋红 1天前
嘉奇 2天前
嘉奇 4天前
秋红 2025年08月29日
秋红 2025年08月12日



还差10个字